资讯首页 >> 产业分析 >> 详细内容

激光电视行业已经崛起?

(2014-1-22 13:57:04)  1261人次浏览
 
     2013年的平板电视市场,OLED显然一直是最为热门的焦点。然而,入秋之后,事情却在悄然变化。随着炫幕100英寸激光电视的量产和投放市场,激光电视似乎转瞬成了电视业界的热门词汇,业界对其关注度也陡然升高。
  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第九届)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发展高层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刁石京特别强调:2014年要继续推动彩电技术创新,支持4K、激光电视开发。这也被外界解读为激光电视全面发力的信号。
  然而,在LCD尚居半壁江山,LED风头正劲,OLED异军突起的局面下,“新生代”的激光电视能否虎口夺食呢?

  诱人的青涩果实
  其实,将激光电视描述为新生事物,并不准确。早在2006年,日本三菱公司就推出了40英寸激光电视机;一年之后,索尼55英寸激光电视机在美国消费电子产品展亮相;2010年,三菱又推出了75英寸的激光电视。然而到了2012年,原本是作为激光电视先驱者出现的三菱却突然发布官方声明:“现有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维持公司正常运营,所以公司不再生产激光电视;但对于已售产品,我们将继续支持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而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一些科研院所也声称已经开发出“成熟”的激光电视技术,但随后却音讯全无了。
  导致激光电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甚至 “半路夭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原有的设计路径成本太高,难以解决市场化问题。NPD Display Search研究总监张兵曾给记者算过这样一笔帐:“一个激光光源用到电视上至少要1万元。如果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就需要3个激光光源;单纯激光光源的成本,将达3万元以上”。另外,激光作为一种特殊能源,其所特有的高热能对电视屏幕的选材也是一个考验,无论是激光源直射屏幕还是背投呈像。因此,很早就被誉为“视觉史上的革命”的激光电视,却迟迟无法市场化,长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

  另辟奚径:新路线图破解传统难题
  传统方案走进了死胡同,难以突破,迫使一些技术厂商开始考虑另求他法。2013年LG和国内的环球华影,不约而同推出了量产化的激光电视,而且起步的尺寸便达到100英寸,这或多或少让人感到意外。
  事实上,这是因为这些厂商采用了完全颠覆传统的新路径与新方法。以环球华影在售的炫幕激光电视 APUS-20S为例,它采用全球首创 ALPD 激光显示技术,加之国际领先的DLP 成像、 UST 投射和玄乌冷屏反射的仿生优化显示系统技术,彻底摆脱传统电视的热屏直射显示和刷新频闪的观看方式和困扰。除了解决传统激光光源的高成本问题,新型的激光电视对现有主流平板电视的缺陷也有相当大的突破:在画质方面,其色彩表现能力是LED液晶电视的3倍,色域覆盖率从LED电视的62%提高到90%以上,不仅使画面视觉更加绚丽真实、层次丰富,同时清晰度也随着色彩饱和度的提高有了大幅度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炫幕激光电视具有绝对的节能环保优势,功耗仅为同尺寸LED液晶电视的20-30%,创造了全球大屏显示节能新标准。……这些都是成为激光电视迎来产业春天的新契机。

  能否成第四代领军者?
  业界普遍认为:目前正流行的LED电视处于第三代电视技术。在2000年之前,基本上是CRT一家独大。当CRT做到34寸后,过大的尺寸及高耗能都让其无法再有实质性的突破;进入新世纪后,以LCD和等离子为主的平板一族迅速切入家用电视市场。在最终的博弈中,LCD由于有上下游制造厂商为后盾,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因技术所限,LCD产品在色彩还原度、拖影、对比度等方面常为消费者所诟病。这也直接促成了2007年后LED的后来居上。
  LED电视在色彩还原度、对比度和超轻薄等方面,的确较LCD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在色域及功耗上仍然不尽人意。而如今,将LED推向更窘迫境地的则是在超大尺寸的工艺流程方面,难有很大作为;同时,84寸以上的LED屏幕,又要求客厅视距达到6米以上,这令很多家用消费者望而却步。
  凡此种种,成了激光电视“趁虚而入”的良机--由于采用了全新的发光及成像路径设计,加之匹配独特的玄乌冷屏,新一代的激光电视已经可以呈现人眼天然观察模式下的拟生态观感,即使近距离观看也不伤眼。这便为超大屏幕进普通客厅扫清了障碍。据测算,如果客厅摆放这一台100寸的新型激光电视,视距仅需4米就可以舒适观看,而不会出现头晕眼花的感觉。无疑,这对客厅影院有需求的用户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无论从视距、护眼、节能、色彩表现力方面,激光电视的优势都相当明显。但刚刚兴起的新势力,要想在2014年的电视市场争夺战中分得一杯羹,却并非易事。当下,在产业内部,许多企业对激光电视技术和产业远景,还没有清晰的深度理解和资源储备;处在液晶电视产业不同链条的企业,对其眼前收入和未来利益,还在踯躅权衡--中国在很多领域技术领先而产业滞后的尴尬,与中国企业不注重研发,习惯于“拿来主义”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产业的管理和指导者,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把激光电视产业作为一个创新的朝阳行业来对待,在政策、资金上给予足够的支持;特别是在激光显示的标准构建和产业融合方面,还需要政府部门的长远规划和智慧布局。
  或许,2014年,我们会迎来一个逐渐成熟的激光之“果”。
--------------------------------------------------
  致力于中国功率器件优秀供应商:可控硅、场效应、肖特基 【2014年度主打产品目录选型→浏览下载
--------------------------------------------------  
来源-中国可控硅信息中心   打印 打印该页
相关资讯
·这些中国“芯”力量将改变产业格局 (12-13)
·超级电容行业或将迎来新拐点 (5-24)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背后:动力电池谁胜出? (5-24)
·做VR,中国缺什么? (1-26)
·半导体产业有望迅速崛起 (9-30)
·中国想要什么样的芯片产业? (6-5)

 
最新资讯
暂无资讯

热门资讯
·2024主打产品目录选型
·MCR8SN 高灵敏度单向可控硅
·Richtek-台湾立琦科技
·双向可控硅的命名
·有关ST,PHILIPS等公司无
·C106D-HC106D-单向可
·Z0405MF-双向可控硅
·BTA41-1200B特制高压双
·BT136S-600D贴片双向可
·可控硅元件的符号说明
·MCR22-8 单向可控硅
·可控硅元件的电压说明
·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BT137S-600E贴片双向可
·三象限与四象限有何区别?
·怎样判别二极管的极性
·BT151S-500R贴片可控硅
·BTA100-1200B
·X0605MA全新原装ST产品
·BT136-600E 全新供应
·Micron-镁光科技
·ASE-台湾日月光半导体
·单向可控硅的命名
·40A三端双向可控硅电压可提升至
·BT138X-600F全塑封可控
·可控硅的应用原则
·Mikron-俄罗斯芯片厂商-米
·世界上通用的可控硅型号
·BT136S-600E SMD
·参加阿里巴巴竞价历史记录

Copyright ©2003-  KKG.com.cn  Tel:(86)-755-27832599278324992995508029955090FAX: 27801767

 浩海电子 可控硅 二极管 三极管 三极管 单向可控硅 双向可控硅
技术支持:爱学海iXueHai.cn 粤ICP备10237964号-1 中国企业官网大联盟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