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产业分析 >> 详细内容

解读:为什么国外IC业者“霸占”中国市场?

(2013-8-24 12:22:40)  1217人次浏览
 
     【导读】为什么中国IC业约约75%的市场被国外IC供应商占据,特别是在一些高端芯片商基本依赖进口?为什么国内外IC设计厂商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苦苦追求进口替代目标亦远未达成?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让我们看几个数据
  数据一:2012年中国IC市场总额高达8558.5亿元人民币(约合1362.8亿美元),占到同期全球2915.6亿美元半导体市场的46.7%,已成为全球最大集成电路应用市场。但是,同期即使包括IC设计、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在内的我国整个 IC产业销售额仅为2158.4亿元,仅占市场需求的25.2%。也就是说,我国迄今为止约75%的IC市场被国外IC供应商占据,尤其是在高端微芯片(CPU、GPU、MCU和DSP等)、大容量存储器、汽车电子、通信芯片用SoC的标准专用集成电路(ASSP)以及模拟电路(高可靠性的 ADC/DAC、大功率器件、传感器)等方面基本依赖进口。
  数据二:在全球IC设计业,2012年美国排名第一的高通销售额达129.76亿美元,我国台湾地区排名第一的联发科销售额为33.95亿美元,而中国大陆排名第一的海思半导体销售额为74.50亿元(约合11.92亿美元),仅为高通的 9.2%,联发科的35.1%。
  数据三:2003年我国IT产业产值为1.88万亿元,利润为750亿元,利润率为4.0%;2005年我国IT产业产值为3.84万亿元,利润为1307 亿元,利润率为3.4%;2009年我国IT产业产值为5.13万亿元,利润为1791亿元,利润率为3.0%;我国的 IT产业发展很快,现在产值已经超过10万亿元,利润率却是逐年降低。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虽经多年发展,仍未摆脱弱势格局,多年来一直追求的进口替代目标亦远未达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原因可能有点吊诡,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这些年来过于追求实现进口替代,以至于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理解上,过于简单、急于求成,缺什么做什么,前些年的CPU、存储器,这些年的移动互联技术、传感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然而,集成电路强国的建立仅靠掌握一两项核心技术或一两个产品突破是不管用的。只有真正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就像“两弹一星”时代我们的先辈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一样,才是中国集成电路振兴的时刻。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达成进口替代的“宏愿”。
  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可以举一个例子。不知大家注意到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没有:在电脑领域,做芯片的厂商比做整机的厂商挣钱,比如英特尔赢利能力就远非广达、富士康、联想可比; 可是在移动终端领域,做芯片的厂商却不如整机的厂商挣钱,比如苹果、谷歌的利润很高,而国内的展讯和瑞芯微电子,为了给它们提供芯片却争破了头。
  为什么会这样呢?事情的关键不在于企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也不在于一两项技术的掌握,产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竞争的核心不再是掌控技术本身,而是能否控制产业生态。所谓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说白了就是要争当“老大”,这样才可以设计出有利于自己的商业模式。每个产业体系的背后,都有各自的技术平台。谁控制了技术平台的主导权,产业体系就由谁来控制。比如Wintel的“卖升级”,苹果的整机加苹果店,谷歌的搜索加广告。乔布斯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始终坚持自成体系,坚持软硬件一体化,甚至拒绝了微软用Windows平台支持苹果,最终实现了比Wintel系统更好的用户体验。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IC产业受制于人、进口替代难以实现的局面,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才是根本。
  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起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
  一是基础硬件要能提供支撑。比如CPU、桥接芯片的自主掌控。计算机主板是以桥接芯片为中心,CPU也是桥接芯片的外围部件。英特尔一直通过桥接芯片来控制产业链,并在CPU和桥接芯片的接口方面安排了若干专利。
  二是基础软件要能统一技术规范,形成合力。微软与英特尔携手统治PC时代,可见基础软件的重要性。目前,开源社区的研发人员比微软还多,但是没有形成合力。想要形成合力,需要分析国产基础软硬件产品间的接口关系,梳理各产品适配优化的工作方向;明确各产品的外部接口,建立相关软件层的接口规范;提高各单位间的工作效率,有效解决国产基础软硬件在应用适配中出现的各自为战、适配困难等问题。
  当然,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绝非易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是,千里之行始之足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IC已经到了正视这一切同时有所作为的时刻了。
  又是一篇解析中国IC产业的新闻,的确,在现如今高端芯片被国外厂家垄断的情况下,中国芯片想要找到自己的路很难。
  今时不比往日,当今的科技发展速度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所不能比拟的,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中国芯片不但要在落后的情况下保证落差不被扩大,还要在已经落后一大截的基础上奋力追赶。(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
 免责声明:文章摘自网络、本网站不承担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产品推广:可控硅-晶闸管→浏览下载 MOS-场效应管→浏览下载 2013年主打产品型号与参数选型→浏览下载
--------------------------------------------------  
来源-中国可控硅信息中心   打印 打印该页
相关资讯
·这些中国“芯”力量将改变产业格局 (12-13)
·超级电容行业或将迎来新拐点 (5-24)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背后:动力电池谁胜出? (5-24)
·做VR,中国缺什么? (1-26)
·半导体产业有望迅速崛起 (9-30)
·中国想要什么样的芯片产业? (6-5)

 
最新资讯
暂无资讯

热门资讯
·2024主打产品目录选型
·MCR8SN 高灵敏度单向可控硅
·Richtek-台湾立琦科技
·双向可控硅的命名
·有关ST,PHILIPS等公司无
·C106D-HC106D-单向可
·Z0405MF-双向可控硅
·BTA41-1200B特制高压双
·BT136S-600D贴片双向可
·可控硅元件的符号说明
·MCR22-8 单向可控硅
·可控硅元件的电压说明
·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BT137S-600E贴片双向可
·三象限与四象限有何区别?
·怎样判别二极管的极性
·BT151S-500R贴片可控硅
·BTA100-1200B
·X0605MA全新原装ST产品
·BT136-600E 全新供应
·ASE-台湾日月光半导体
·Micron-镁光科技
·单向可控硅的命名
·40A三端双向可控硅电压可提升至
·可控硅的应用原则
·BT138X-600F全塑封可控
·Mikron-俄罗斯芯片厂商-米
·世界上通用的可控硅型号
·BT136S-600E SMD
·参加阿里巴巴竞价历史记录

Copyright ©2003-  KKG.com.cn  Tel:(86)-755-27832599278324992995508029955090FAX: 27801767

 浩海电子 可控硅 二极管 三极管 三极管 单向可控硅 双向可控硅
技术支持:爱学海iXueHai.cn 粤ICP备10237964号-1 中国企业官网大联盟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