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产业分析 >> 详细内容

2013年众多企业看好LED“钱景”

(2013-1-25 13:33:31)  1250人次浏览
 
     日前,为期两天的 2013中国(中山)LED中下游产业大会在中山市小榄镇隆重召开,各相关政府领导、业内专家学者、国内外LED产业精英及中下游配套厂商等齐聚一堂,共同总结分析过去一年LED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探讨2013年LED产业中下游产业发展走势及策略。“2013年我国上游生产LED外延芯片的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不排除一些企业不能支撑下来”。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燕生在全国新能源商会举办的LED照明行业形势发展趋势座谈会上曾表示, LED上游产业迫切需要整合,今年产业整合的力度将加大。
  中国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杨兰芳也认为,国内部分LED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龙头企业进行行业整合在未来将成为常态。

  2020年LED占比超50%
  陈燕生介绍,我国LED产业发展自2003年以来呈现快速、持续、稳定发展趋势。去年LED 维持在20%左右的增长速度,产业规模约为1900亿元。目前LED照明产业覆盖包括外延、芯片、封装、应用产品等上下游产业链。
  数据显示,2012年,LED在照明领域的应用保持了40%的增长率,照明应用占LED应用的28%。我国的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上海、大连、南昌、厦门、深圳、扬州和石家庄7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景观照明和普通照明领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照明电器生产国和第二大照明电器出口国。
  有数据显示,我国LED产业到2015年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2020年,照明产业中,LED将与高效照明同时存在,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也会从现在不到10%占到超过50%”。陈燕生说。

  众多企业看好LED“钱景”
  正是看好LED产业的“钱景”,众多企业涌入LED市场。
  “几乎所有LED封装企业开始向照明领域发展,几乎所有照明企业都涉足LED生产”。陈燕生介绍,目前LED产业的一个趋势是出现垂直整合。
  以中发集团为例,该集团是我国输配电行业领航企业之一,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中发科技主要生产LED上游产品,“我们是做LED封装,不过,公司正计划向下游灯具市场发展,计划2013年建立四五家LED生产工厂”。中发集团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魏立文说。
  除了垂直整合,还有一些企业也计划进入LED市场分一杯羹。
  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剑就表示:“公司虽然是做太阳能光热发电,但是公司有资本、品牌等优势,即使没有LED技术优势,也想后来居上”。

  LED下游企业规模小数量多
  “目前,我国LED生产企业超过1万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与家电企业相比,没有形成集中度高、销售额达千亿元的大企业。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也没超过50亿元,20亿元年销售额的LED企业也就十几家,企业的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也就几十家”。
  陈燕生还表示,从产业链的分布来看,我国企业在上游并不具竞争力,而欧美、日本等国的大企业主要在芯片、封装领域布局较多。
  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全球LED领域的技术和专利,一半以上被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少数大公司所占有。这些专利多为核心技术专利,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寻找到突破口。
  “我国企业大约有六七十家生产LED外延芯片,下游应用企业就更多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有这么多LED生产企业”。陈燕生说。
  “尤其是广东东莞小作坊企业多,稀释了行业利润,使得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地缩小”。东莞市友美电源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张亚飞非常困惑地表示,“一些企业甚至是央企要求我们降低质量生产价格低的产品,我们为了稳定国内市场订单,不得不降低LED产品档次”。
  “一味拼价格没意义”。陈燕生表示,之前头脑发热式的LED发展正在慢慢回归理性,到2015年,LED生产企业数量一定比现在少,未来LED产业如何更好地发展还需要政府给予正确的引导。
  众所周知,产能过剩、盲目投产、恶性价格战……近两年来,LED行业的种种困境愈演愈烈,行业整合只是时机问题。近期,雷士照明与德豪润达的结盟,吹响了LED照明行业产业整合的第一声号角,至今仍是业内关注的大热点。“LED应用领域的投资要保持理性,避免重复建设”。杨兰芳提醒。
 ------------------------------------------------
  免责声明:文章摘自网络、本网站不承担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13年01月产品推广:可控硅-晶闸管→浏览下载 MOS-场效应管→浏览下载 肖特基整流二极管→浏览下载
 ------------------------------------------------
来源-中国可控硅信息中心   打印 打印该页
相关资讯
·这些中国“芯”力量将改变产业格局 (12-13)
·超级电容行业或将迎来新拐点 (5-24)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背后:动力电池谁胜出? (5-24)
·做VR,中国缺什么? (1-26)
·半导体产业有望迅速崛起 (9-30)
·中国想要什么样的芯片产业? (6-5)

 
最新资讯
暂无资讯

热门资讯
·2024主打产品目录选型
·MCR8SN 高灵敏度单向可控硅
·Richtek-台湾立琦科技
·双向可控硅的命名
·有关ST,PHILIPS等公司无
·C106D-HC106D-单向可
·Z0405MF-双向可控硅
·BTA41-1200B特制高压双
·BT136S-600D贴片双向可
·可控硅元件的符号说明
·MCR22-8 单向可控硅
·可控硅元件的电压说明
·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BT137S-600E贴片双向可
·三象限与四象限有何区别?
·怎样判别二极管的极性
·BT151S-500R贴片可控硅
·BTA100-1200B
·X0605MA全新原装ST产品
·BT136-600E 全新供应
·ASE-台湾日月光半导体
·Micron-镁光科技
·单向可控硅的命名
·40A三端双向可控硅电压可提升至
·可控硅的应用原则
·BT138X-600F全塑封可控
·Mikron-俄罗斯芯片厂商-米
·世界上通用的可控硅型号
·BT136S-600E SMD
·参加阿里巴巴竞价历史记录

Copyright ©2003-  KKG.com.cn  Tel:(86)-755-27832599278324992995508029955090FAX: 27801767

 浩海电子 可控硅 二极管 三极管 三极管 单向可控硅 双向可控硅
技术支持:爱学海iXueHai.cn 粤ICP备10237964号-1 中国企业官网大联盟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