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技术资讯 >> 详细内容

14纳米工艺或成为半导体业壁垒

(2013-8-14 9:55:33)  1284人次浏览
 
     导读:尺寸缩小仅是一种手段,如果缺乏尺寸缩小而带来的红利,业界不会盲目跟进。依目前的态势,业界已然有所争议,有人认为由28nm向22nm过渡时成本可能反而上升,这或是产业过渡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全球半导体业中还能继续跟踪14nm工艺节点者可能尚余不到10家,包括英特尔、三星,台积电、格罗方得、联电、东芝、海力士、美光等。显然在半导体业中领军尺寸缩小的企业是NAND闪存及CPU制造商及一批FPGA厂商。而如台积电等代工制造商,由于从市场需求出发,通常工艺制程会落后一代。由此也并非表示代工模式一定会落后于IDM,因为市场经济是需要权衡技术能力与成本的。近期也出现如FPGA的Altera跳过台积电而直接寻求与英特尔合作开发14nm FPGA,反映市场的错踪复杂。
  众所周知,尺寸缩小仅是一种手段,如何继续往下走,似乎业界把希望押宝在FinFET 3D工艺与EUV光刻上。从长远来看,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总是在性能、成本和功耗三者之间做平衡,由市场做出最后的选择。应在保持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同时在保持性能与成本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功耗。
  尺寸缩小是推动产业进步的“灵舟妙药”,每两年尺寸缩小70%的魔咒至此没有延缓的迹象,2011年是22nm工艺,到2013年工艺应该到14nm。众所周知,尺寸缩小仅是一种手段,如果缺乏尺寸缩小而带来的红利,业界不会盲目跟进。依目前的态势,业界已然有所争议,有人认为由28nm向22nm过渡时成本可能反而上升,这或是产业过渡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的分析师Dean Freeman日前表示,目前半导体业界所面临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的情形非常相似,当时业界为了摆脱面临的发展瓶颈,开始逐步采用CMOS技术来制造内存和逻辑芯片,从而开创了半导体业界的新纪元。而目前采用FinFET的3D工艺会否产生同样的光环,业界值得期待。
  14nm纳米是个壁垒或者“坎”。尽管英特尔至今并没有疑虑,仍坚挺采用193nm浸液式光刻加上两次图形曝光等辅助技术,将于2013年底时会推出14nm的测试芯片,并于2014年开始量产。然而在业界似乎已产生分歧,如台积电从20nm之后的下一个工艺节点设定为16nm。
  对于22nm/16nm级别的工艺制程,业界认为有多种晶体管结构可供选择,包括III-V族沟道技术、体硅技术、FinFET立体晶体管技术、FD-SOI全耗尽型平面晶体管技术以及多栅立体晶体管技术等。但是依目前的分析来看,自14nm(包括14nm)之后,采用FinFET 3D结构工艺或将成为主流技术。
  在现阶段尚有两种技术在互相争艳:一种是如英特尔表示会在22nm制程中开始采用FinFET结构的三栅晶体管技术。另一种是如IBM、意法半导体等公司表示考虑在22nm制程节点时采用FD-SOI或者FD-UT SOI全耗尽技术。IBM公司曾经在前两年展示了一种基于超薄的FD-UT SOI工艺。此种工艺技术的优点是仍然基于传统的平面型晶体管结构,不过这种工艺的SOI的硅层厚度非常薄,在5nm~6nm之间,这样便于形成全耗尽(FD)结构,能够显着减小短沟道效应(SCE)的影响。
  尽管英特尔与IBM双方采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不尽相同,然而市场经济是公平的,双方都会各展所长,根据市场需求做出权衡。
--------------------------------------------------
 免责声明:文章摘自网络、本网站不承担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产品推广:可控硅-晶闸管→浏览下载 MOS-场效应管→浏览下载 2013年主打产品型号与参数选型→浏览下载
--------------------------------------------------
  
来源-中国可控硅信息中心   打印 打印该页
相关资讯
·Mophie推出能给汽车救援的充电宝 (1-9)
·电动汽车未来等待石墨烯产业崛起 (7-11)
·因缺少一个关键元件,中国的数码单反遥遥无期 (6-6)
·英飞凌推出高功率高效率应用的高压MOSFET (4-5)
·罗姆音频IC研发成功,可播放各种音源格式 (3-21)
·当石墨烯遇上锂电池,石墨烯迎产业化良机 (9-7)

 
最新资讯
暂无资讯

热门资讯
·2024主打产品目录选型
·MCR8SN 高灵敏度单向可控硅
·Richtek-台湾立琦科技
·双向可控硅的命名
·有关ST,PHILIPS等公司无
·C106D-HC106D-单向可
·Z0405MF-双向可控硅
·BTA41-1200B特制高压双
·BT136S-600D贴片双向可
·可控硅元件的符号说明
·MCR22-8 单向可控硅
·可控硅元件的电压说明
·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BT137S-600E贴片双向可
·三象限与四象限有何区别?
·怎样判别二极管的极性
·BT151S-500R贴片可控硅
·BTA100-1200B
·X0605MA全新原装ST产品
·BT136-600E 全新供应
·Micron-镁光科技
·ASE-台湾日月光半导体
·单向可控硅的命名
·40A三端双向可控硅电压可提升至
·BT138X-600F全塑封可控
·可控硅的应用原则
·Mikron-俄罗斯芯片厂商-米
·世界上通用的可控硅型号
·BT136S-600E SMD
·参加阿里巴巴竞价历史记录

Copyright ©2003-  KKG.com.cn  Tel:(86)-755-27832599278324992995508029955090FAX: 27801767

 浩海电子 可控硅 二极管 三极管 三极管 单向可控硅 双向可控硅
技术支持:爱学海iXueHai.cn 粤ICP备10237964号-1 中国企业官网大联盟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