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技术资讯 >> 详细内容

给可穿戴式设备10年,它定不负你所望

(2013-7-22 17:19:33)  1401人次浏览
 
     导读:谷歌眼镜,苹果iWatch,百度手环,随着这些可穿戴设备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可穿戴设备。可穿戴式计算机也可望为医疗保健领域带来革命。比利时研究机构IMEC等地的科学家们,已经投入人体局域网(body area networks)多年,并逐渐取得进展。
  我相信超便携穿戴式计算机将会是下一件产业大事,但这类产品可能还得等上10年才能达到像iPhone那样的影响力。Google试图藉由 Project Glass 大步领先,开创了一个非常大众化的产品原型打造程序,虽然很炫,却完全不保证成功。
  在日前庆祝以太网络诞生40周年的活动上,与任职于Microsoft Research、研究可穿戴式计算机的产业老将Gordon Bell的一场闲聊,进一步巩固了我看好可穿戴式计算机前景的信念;他告诉我,脸部辨识与医疗感测将会是该类产品的两大杀手级应用。
  作为研究计划的一部分,Bell随身带着一台移动摄影机;他在午餐时间对我们一小群人说:“我的结论是,可穿戴式计算机是一种记忆的辅助;”而脸部辨识将会是其关键功能。
  讽刺的是,Google Glass项目经理最近透露,该公司目前并没有计划使用脸部辨识功能;我猜想以上声明的动机有一部分应该是基于对隐私权的忧虑,另一部分则是认为相关技术仍在初期发展阶段。我相信未来的可穿戴式计算机将会支持高度精确的脸部辨识,并且能克服相关的隐私权问题;但以上两者都是很大的挑战。
  脸部辨识在安防监控应用中发展的比较成熟,而在消费级别电子上却还刚起步
  要在不受限的人群中达成精确的脸部辨识,技术上有其难度──特别是当资料是由日常生活使用的消费等级摄影机来收集时;此外脸部辨识系统需要处理那些透过主流 无线网络所传送的资料,这类系统的响应必须实时,才能在一般使用者偶尔于半路上遇到其它人时派上用场;而这将使得相关技术挑战更加艰巨。
  而脸部辨识将遭遇的市场营销与法规政策议题想必也是难以厘清,我可以想见其复杂度;不过就像Bell说的,我相信脸部辨识会是可穿戴式计算机的杀手级应用。
  可穿戴式计算机也可望为医疗保健领域带来革命。比利时研究机构IMEC等地的科学家们,已经投入人体局域网(body area networks)多年,并逐渐取得进展;微软的Bell身上配戴了一个Fibit品牌的心律监视器,并投资了多家开发可穿戴式医疗保健装置的新创公司,包括设计了一款像是腕表的心跳传感器的Bobo Analytics。
  Bell告诉我:“我强烈地感觉到必须让医疗照护不仅限于专业医疗院所”,他与许多人都预见了人们将可持续不断接受医疗监测的未来;云端服务能分析、追踪病患的资料并提出报告,期望能预防健康问题发生。
  而这方面应用也同样面临技术与市场营销/法规政策相关议题挑战;举例来说,内建于日常衣物或配件中的所谓干式传感器(dry sensor),必须能在人体内外的噪声干扰中收集精确的数据。至于该类产品可能面临到的医疗责任与赔偿等政策问题,就又更复杂了。

  可穿戴式ECG & 体征监测服演示平台和应用案例
  其实可穿戴式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有好一段时间,例如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投入相关计划;今日产业界则是有更多小规模公司着手开发各式各样的可穿戴式设备,主要是提供给运动健身爱好者使用──该应用市场不必受医疗法规政策约束。
  Google显然已经藉由Project Glass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定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该产品将同样赢得市占率;Google仍将克服不少障碍,包括因为一般使用者所愿意负担的重量有限,而使得其电池续航力受到限制。
  总有一天,Apple或是其它公司将会推出像是iWatch、iBelt 或 iShirt…甚至iGlasses等等让我们惊艳的产品,能攫取市场上的某部分需求、但不一定要非常明确;我认为一整套可穿戴式设备共同搭配使用的应用也将具备庞大发展潜力。
  多年来,包括飞利浦(Philips)等大厂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欧洲)积极开发导电纱线(conductive yarns),其主要目标是将可穿戴式传感器直接织进衣物中;这真的是很酷,但看来会是等手表、眼镜甚至皮带等第一代可穿戴式设备诞生之后才会问世的更下一代产品。而当我们迈向“织品计算机”之前,科技与时尚界的合作可能只会激荡碰撞出让智能手机看起来像是一只Hello Kitty娃娃的手机壳。
  有鉴于仍有诸多挑战有待克服,我预期真正实用的超便携穿戴式计算机还要等上好几年才会诞生,而在那一天来临之前,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内容来源:国际电子商情)
--------------------------------------------------
 免责声明:文章摘自网络、本网站不承担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产品推广:可控硅-晶闸管→浏览下载 MOS-场效应管→浏览下载 2013年主打产品型号与参数选型→浏览下载
--------------------------------------------------  
来源-中国可控硅信息中心   打印 打印该页
相关资讯
·Mophie推出能给汽车救援的充电宝 (1-9)
·电动汽车未来等待石墨烯产业崛起 (7-11)
·因缺少一个关键元件,中国的数码单反遥遥无期 (6-6)
·英飞凌推出高功率高效率应用的高压MOSFET (4-5)
·罗姆音频IC研发成功,可播放各种音源格式 (3-21)
·当石墨烯遇上锂电池,石墨烯迎产业化良机 (9-7)

 
最新资讯
暂无资讯

热门资讯
·2024主打产品目录选型
·MCR8SN 高灵敏度单向可控硅
·Richtek-台湾立琦科技
·双向可控硅的命名
·有关ST,PHILIPS等公司无
·C106D-HC106D-单向可
·Z0405MF-双向可控硅
·BTA41-1200B特制高压双
·BT136S-600D贴片双向可
·可控硅元件的符号说明
·MCR22-8 单向可控硅
·可控硅元件的电压说明
·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BT137S-600E贴片双向可
·三象限与四象限有何区别?
·怎样判别二极管的极性
·BT151S-500R贴片可控硅
·BTA100-1200B
·X0605MA全新原装ST产品
·BT136-600E 全新供应
·Micron-镁光科技
·ASE-台湾日月光半导体
·单向可控硅的命名
·40A三端双向可控硅电压可提升至
·BT138X-600F全塑封可控
·可控硅的应用原则
·Mikron-俄罗斯芯片厂商-米
·世界上通用的可控硅型号
·BT136S-600E SMD
·参加阿里巴巴竞价历史记录

Copyright ©2003-  KKG.com.cn  Tel:(86)-755-27832599278324992995508029955090FAX: 27801767

 浩海电子 可控硅 二极管 三极管 三极管 单向可控硅 双向可控硅
技术支持:爱学海iXueHai.cn 粤ICP备10237964号-1 中国企业官网大联盟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