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元器件社长:打破“以产品为主导”的观念 |
|
(2012-11-13 17:33:26) 1470人次浏览 |
|
无论是在消费领域还是工业设备领域,日本部件厂商都拥有很高的全球竞争力。
2012年1月,松下将元器件业务部门(松下电子部品、松下半导体、三洋电机及松下电工的一部分业务)合并,成立了松下元器件公司。
该公司的年销售额约为1.4万亿日元,作为部件及元器件专业企业,业务达到了全球屈指可数的规模。
该公司对“份额居前的业务集中投入资源”的战略,对思考日本电子部件厂商的发展方向具有深刻意义。
本文分上下两篇刊载对该公司一把手小林俊明的采访。(采访人:蓬田宏树,大久保聪,《日经电子》)
——作为部件企业,贵公司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实体。
松下元器件的销售额在整个松下集团中排名第二。的确是规模极大的企业。
虽说规模变大,但今后仍继续坚持我们的一贯方针。元器件公司的核心部门之一——
松下电子部品公司自创业之初起,就一直是以“提供对顾客有价值的部件,帮助客户实现整机业务飞跃”为宗旨推进业务的。
松下电器产业创始人的理念是“有好部件才能实现好产品”,这种理念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今后仍会继续贯彻。
另一方面,也有必须要转变的观念。有代表性的便是“按照我们的想法制造产品”。
以前,我们的业务部制度极为强势,每个业务部门都各自独立销售自己擅长的通用产品(比如电阻及线圈等),不善于按照每个客户的要求提出多样性方案。
其背景在于,只要听松下电器产业集团的吩咐就能吃上饭的时代持续了太长时间。因此,按照我们的想法策划开发的产品,即所谓“以产品为导向(ProductOut)”的部件有增多的倾向。
然而,在面向集团以外客户的销售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原来的做法不适应客户需求的情况日益鲜明。因此,需要彻底打破“以产品为导向”的业务观念。
要打破以产品为导向的机制,原来的组织架构无法应对。这是因为,以纵向分割的业务部门应对客户,无法贴近客户的真正需求。
因此,我们在一线设置了技术团队,成立了可正确感知客户需求、能跨部门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的特别组织。这就是现在的“元器件应用本部”的前身(元器件应用中心)。
采取了这种措施之后,能够贴近客户,对客户的问题及要求,能够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应。还通过灵活运用公司的展厅等,增加了与客户探讨的机会。
公司展厅中展示我们持有的未来技术,客户对其的反应会对下一步的产品策划产生影响。有不少客户会在讨论中明确自己感到困扰的问题。
对于商品而言,用途非常重要。如果找到合适(Fit)的用途,业务就会成功(Hit)。所以我们公司将其称为“Fit&Hit”。
成功例子就是正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热销的散热膜“PGS石墨膜”。该产品是在总部研究所的开发项目中诞生的。
这种散热膜在业务化之初一直不火,年销售额还不到10亿日元。后来,一家美国大型智能手机厂商提出要采用。
这家企业要求的产量不是小数,所以设备投资风险相当大。但我说“该方案可行。干吧”!于是接单。
以此为契机,该业务在一年之内规模扩大到了10倍以上,发展成了一项年销售额为100亿日元水平的业务。这可谓是“Fit & Hit”成功实施的例子吧。
------------------------------------------------
免责声明:文章摘自网络、本网站不承担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12年11月产品推广:可控硅-晶闸管→浏览下载 MOS-场效应管→浏览下载 肖特基整流二极管→浏览下载
------------------------------------------------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最新资讯 |
 |
 |
热门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