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生物科技梦:从产业初长成到经济战略成型 |
|
(2012-9-2 13:08:16) 1772人次浏览 |
|
硅谷生物科技梦:从产业初长成到经济战略成型
[导读]如今,硅谷已形成美国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群,其生物科技产业经过40余年的进化已经从梦想阶段成长为经济战略。
硅谷,一直是不断孕育、产生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与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影视之都好莱坞不同,硅谷的行业特征不是很明显,只有几十年历史的硅谷一直在变化。在这里,软件、互联网、半导体行业都曾大行其道。
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产业诞生于此,70年代产生了生物科技产业,80年代个人电脑产业的发端也可以溯源到硅谷的车库当中,进入90年代互联网产业的一波又一波潮流始终离不开硅谷,而进入21世纪之后,清洁技术新能源产业又开始在硅谷聚集。
几乎每隔10年,都有一个全新的产业在硅谷出现,并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硅谷成生物科技基地
一直侧重于芯片、软件和其他传统科技的硅谷现在正重塑自己的形象,成为生物科技产业的研究基地。
“现在,这里的生物医药行业、商业飞行器行业发展势头很猛。硅谷的最大特点就是一群人要做出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中科纳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陶鹏如此评价自己眼中的硅谷。
生物科技在硅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风险投资和大学技术的一次合作,在硅谷创建了全球最早的生物制药公司:基因泰克。生物医药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也得以确立。
在之后的40多年时间里,硅谷涌现了一大批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企业。不仅如此,包括MedImmune(医学免疫公司)在内的一批全球其他地方的生物制药企业也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生命湾”成了这里的另一个代名词。
然而,硅谷的生物科技产业在本世纪初才算遇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2002年,美国经济开始恢复,身处史上最长衰退期的硅谷得到了一针强心剂:美国本土安全和国防预算的大幅度提高。布什政府把2002年的本土安全预算由原来的195亿美元猛增到377亿美元,其中60亿为防生化恐怖袭击的预算。另外信息科技的预算也增加了15%,达到520亿美元。
急剧膨胀的政府预算刺激,使硅谷的创业者兴奋不已。业内人士预测,在下一轮经济发展高潮中,两大科技主题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一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利用;二是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成熟带来的经济新增长点。
自此,生物技术如同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美洲中国工程学会理事长王南雷在《美国硅谷高新产业最新动态》报告中指出,硅谷是生物科技的重镇,旧金山湾区及硅谷有1300多家生物科技、医疗及其他生命科学公司,并以每年约30家的速度增加,生物科技专业及技术人员有十余万人,许多是有多年经验的管理及技术研发专家。
据统计,硅谷生物科技公司的招聘广告日益增加,就业机会也在逐年增加,有人甚至预测生物科技将取代网络业,成为硅谷下一波新兴的主流产业。硅谷健康医疗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生物科技业的前景如今不再只是个梦想,而是已经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产业。
从生物产业升级到经济战略
硅谷生物科技中心总裁马克兰德认为,由于生物科技产品的研究和发展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4年左右,因此生物科技产业将带有抵抗经济衰退的特色。
此言不虚,在2008年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中硅谷亦陷入兵荒马乱,思科、雅虎、谷歌等纷纷表示销售额下降或被迫裁员,此时只有生物科技公司还在积极招聘研究人员和科学家。美国劳动部预计,一直到2014年,生物医疗工程都将是增长最快速的行业。
其实早在2003年,硅谷生物技术产业吸引到的风险投资数量即与电脑软件业持平。硅谷的非盈利组织“Joint Venture Silicon Valley”的报告认为,生物科技和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硅谷经济增长的一个新机会,生物技术产业将在硅谷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生物经济”概念的形成,为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提出了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美国的战略计划提出得最早也最给力。为了推动生物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不仅持续给予巨额拨款,更主要的是通过政策和法律予以制度保障。
2000年12月,美国提出“促进生物经济革命:基于生物的产品和生物能源”的战略性计划。2012年4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国家生物经济蓝图》,这一指导性战略规划认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的驱动力,美国生物经济是体现这种技术驱动型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
至此,被称为“美国科技工业心脏”的硅谷的生物科技产业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位。
生物经济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只有认识到生物经济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才有利于从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上引领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领域进行不同层次的绿色革命,从而开辟出继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后的下一个崭新经济时代生物经济时代。
如今,硅谷已形成美国最大的生物科技企业群,其生物科技产业经过40余年的进化已经从梦想阶段成长为经济战略,专家分析指出,生物工程技术将像以往的重大科技门类一样,带动整体经济进入又一次增长高峰。
------------------------------------------------
2012年9月产品推广:可控硅-晶闸管→浏览下载 MOS-场效应管→浏览下载 肖特基整流二极管→浏览下载
------------------------------------------------
揭秘未来生物识别:高科技大脑与心跳密码
[导读]科学家研究将脑电波与心跳信号作为密码,开启未来高科技生物识别新时代。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高科技的识别装置,可甄别出每个人的脑电波和心跳特有的频率,并将其开发成先进的密码。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指纹扫描仪、面部识别技术或者视网膜扫描设备在脑电波密码识别技术目前显得相形见绌。在未来的世界中,可以忘掉过时的指纹和虹膜扫描设备,因为大脑中特有的“记号”或者心跳将是你的通行密码。
高科技生物识别技术在未来世界中将大量应用
根据一名英国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肯雷韦特(Ken Revette)介绍:在未来的世界中,有相当多的输入设备可以安装上识别信息,这个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最近,肯雷韦特成立了一本名为《生物识别技术》的期刊,旨在展望在高技生物识别领域的研究进展。如果有人需要拥有一台特殊的计算机以从事关键业务,那么超越键盘等密码输入方式将是一种非常必须的选择。
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大脑神经网络研究所科学家纳文科塔(Navin Cota)与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帕拉尼亚潘(Palaniappan)正在研究如何使用大脑中标记对外界感光反应的信号。比如我们在看到一幅图像时,大脑中就会产生特有的信号反应,研究人员希望利用这种反应作为密码,很明显这样的密码无法被复制。在他们的试验中,一个大屏幕上会出现若干次的字母,参与测试的人员被要求在脑中计数,每当眼睛捕捉到一个字母后,测试人员大脑的脑电图就会闪过某种信号。
科学家们就是通过测量这些电位的变化以获得能作为密码的载体,有趣的是,同一个人无论何时看见相同的物体时,就是产生一样的电位变化信号。科塔认为这个技术意味着我们能打造一个拥有两层密码防护的系统,可以设想一下,我们选择了两幅图画作为密码识别的工具,一幅是大本钟,另一幅是母亲的照片。进行身份验证时可以先选择大脑对大本钟的电位反应,然后再出现母亲的照片,两次大脑电位反应若能一致,那么就可以通过密码关卡。每个人对所出现的图像反应不同,大脑电位变化只对真正的主人有效。
因此,安装有这项技术的系统是非常安全的,由于当操作者选择图像时,大脑已经知道了这幅图像是什么以及要选择哪幅图像,即使有人碰巧选对了,那么大脑中的反应却不一样。科塔认为这项技术投入使用的一个大挑战是计算机如何快速寻找到密码主人的脑部信号,而不需要一顶脑电图专用的大帽子。如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该技术可以关联到其他方法,甚至可以应用到非常普通的领域,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高科技的生物识别技术另一个领域是使用心跳信号作为密码。一个人的心跳看起来较为相似,每次心跳的节奏等似乎没什么差别,但是我们将心跳在心电图上进行显示时,就是发现其中潜藏的小差别。位于马萨诸塞州州的剑桥市,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德拉普尔实验室(Draper),该实验室的工程师约翰·欧文(John Irvine)认为:在两次心跳曲线峰位置存在不同之处,第一个峰看起来又瘦又高,而第二个峰显得较短且距离也远一些,每个人心跳在心电图峰上的距离是不同的,也不会改变。即便心跳加速,在心电图上看到的出峰形状还是一样的。
到目前为止,另一位合作研究人员斯蒂夫(Steve Israel)只测试了大约200个参与实验的人员,现在还不清楚随着样本基数的扩大,会出现何种结果,但这项技术前景还是很有希望的。该技术的一项重要瓶颈是如何在一定距离上检测到密码使用者的心跳信号,测试心跳最好的方法就是如听诊器直接接触密码使用者的胸部,以获得相关信号。
但是只要深入研究便可发现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心跳的信号,这种脉冲信号可以通过掌上阅读器或者指纹扫描仪就可以收集到。根据参与该项研究的科学家认为,生物识别技术不仅局限于密码领域,还可以用于急救人员快速得知某个病人心跳出现异常,并在病人自身还未察觉的之前及早通知。另外,脑电图识别和心跳识别技术还可以用于游戏开发中,可监控游戏玩家是否过于激动并作出提示反馈。
------------------------------------------------
2012年9月产品推广:可控硅-晶闸管→浏览下载 MOS-场效应管→浏览下载 肖特基整流二极管→浏览下载
------------------------------------------------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最新资讯 |
 |
 |
热门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