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望见一生,中国制造该如何突围? |
|
(2016-1-25 12:43:23) 4115人次浏览 |
|
未来制造业拼的工业4.0,拼的是大数据,拼的自动化,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现代化科技人才,也就是说,中国制造若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将会被永远困在作坊里。
前不久,网上流传出一段视频,大致内容如下:在一个脏乱的厂区,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手持金杯,大声呵斥手下的总经理,你不修理它,我就修理你,我富士康不要这样的员工…对面站着一位少年,典型的流水线工人打扮,有点不屑、有点烦,网友给他配的内心独白是:老子正好不想干了!
笔者读过一些关于郭总的传记,也知道他的强大和温柔,对于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我们实在不应该再去奢求他总是心平气和地讲话,毕竟,他的灵魂属于那个旧时代,那个粗狂的时代,但对于富士康,以及它背后的中国制造业,我们不禁想问:除了用骂声施压,难道我们就没有更好的管理手段吗?
中国靠制造业崛起,世界工厂的美名享誉全球,但却没有出现经典的管理案例。按照正常逻辑,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保持平衡与稳定,势必需要管理者花费巨大的心思来研究管理手段,可直到今时今日,中国制造业竟没有向世界输出任何的管理理念。
同时,中国制造从业者普遍学历较低,之于先进的管理理念有着天然的隔阂,笔者有一位朋友在某制造业当主管,他经常翻看一些管理书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团队成员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制定学习计划,练习办公技能、在专业上进行拓展,但员工只是表面应付,私下里抱怨这些培训占据了他们玩游戏的时间,久而久之,培训成了企业的累赘。
而朋友转了一圈才发现:怒吼才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于是,办公里到处回荡着拍桌子的声音,且弥漫着一股“死亡”的味道。
现在,中国制造面临着巨大困难,强悍如富士康也不得不寻找苹果之外的大型客户,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人员管理,新一代的员工没有办法如父辈般像狗一样工作,像狗一样听话,而世界制造的竞争格局中,再也没有“双手”的一席之地。
未来制造业拼的工业4.0,拼的是大数据,拼的自动化,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现代化科技人才,也就是说,中国制造若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将会被永远困在作坊里,直至坍塌。
低效管理,是谁把中国制造困在了“作坊”里?
《新周刊》在描述东部沿海制造作坊里的生活时,出现了一句经典:流水线上的工作,单调、枯燥,用2个小时就能望见一生。
制造业中,有一个部门叫做工业工程部,他们会去用秒表测量员工锁一颗螺丝或者装一个后壳的时间,然后,用3600s去除以这个数字,从而得出员工需要每小时产出的量,有一个专业的叫法是UPH.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设计者会考虑人体生理需求、疲倦度等因素,进行适当地放宽,但员工终要被看做一架精准的机器,用平衡的动作速率来完成工作。
事实上,代工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已然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单就能把大量员工安排在流水线上安心工作就已经是不小的成就。
但是中国制造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只靠出神入化的管理来维持稳定,要从根本上变革工作模式,否则,再多的杂志、再多的篮球场、再多的房子也没有办法给员工足够的安全感,未来制造业的员工需要体面的工作,和谐的团队以及向上流动的路。
科技革新,给员工一条向上的路
其实,中国制造业的管理者也并非铁石心肠,他们也盼着能向父亲教育孩子一样培训员工,但众所周知,低端的制造模式中,竞争力只剩下效率和UPH,在一种非理性的节奏中赢得客户、订单、赢得利润。这种压力下,没有人,也没有时间去消化更高级的管理方式。
而与之相对的,员工在快节奏的工作中已然疲惫不堪,流水线好像永动机一样永不停歇,最难熬的当属夜班,每次低头看表都只过了5分钟而已。
纵然员工能打起精神应付工作,但走出车间后,再不会有精力去学习、去提高,而这些都是向上流动的资本,员工业余时间放松、放纵之后,也堵死了自己向上的路。
事实上,健康的企业发展模式应该是不断革新,不断地挖掘员工“双手”之外的能力,具体到制造业,诸如自动化、大数据、智能车间,这些新兴的模式在消灭了大量的基础岗位之后,又创作出新的岗位,体面、收入高、可以谈一些成就感等高级事物,但同时也需要员工强大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精神。
最后,提醒制造员工,积极学习、改善自我是唯一向上流动的路,等制造业真正发生狂风暴雨之时,倘若没有充分准备,灵魂永远会捆在“作坊”里。
--------------------------------------------------
【更多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SZHHE-COM 本月推广:主打产品型号目录与参数选型→浏览下载】
--------------------------------------------------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最新资讯 |
|
|
热门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