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时事新闻 >> 详细内容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10年内不会动摇

(2013-3-12 12:17:40)  1168人次浏览
 
     在中国雇用一名工人的花费,在泰国可以雇用1.5名工人,在菲律宾可以雇用2.5名,印尼可以雇用3.5名。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廉价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东南亚国家正雄心勃勃地要成为“替代者”。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在高调鼓吹“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
  近30年来几乎顺风顺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中国制造业,遭遇高端技术与低端成本的夹层式竞争局面。
  今年1月,《华尔街日报》撰文称,中国正在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各领域的制造商都在把业务外迁至东南亚等成本更低廉的地区。
  中国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吗?中国制造业该如何应对“价格战”?

  廉价正在终结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某些有利条件,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已明显弱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裴长洪指出,除了人力成本增加,以土地为代表的资源成本也出现大幅上涨。“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
  中国已经不是最廉价的产品制造基地。“2000年全球的耐克鞋有40%产自中国,产自越南的只占13%,2009年双方各占36%,2010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耐克鞋最大的生产国。广东的电脑配件生产占世界60%,但近年来有电子企业向东盟转移的现象”。裴长洪说。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提到,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而同期中国的增长率只有8%。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减少3.7%,至1117.2亿美元,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下滑。这样的局面虽然不排除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同年泰国外商直接投资飙升约63%,印尼2012年前9个月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增长了27%。
  与此同时,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税收优惠政策等多项措施来提振美国制造业。奥巴马在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说中,也着重提到让大型制造业回流美国。
  如果,作为传统优势的廉价劳动力不复存在,中国还有哪些优势继续维持红火的“世界工厂”?

  支撑中国继续“世界工厂”的三大优势
  裴长洪认为,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被取代。国际上的一些调研数据也在支持着裴长洪的观点。
  德勤年初发布了《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位居竞争力首位的是中国,且预计5年后中国仍然稳居第一。毕马威最近以31个国家的200名汽车业内人士为对象,对“作为投资目的地最优先选择哪个国家”进行调查后发现,七成受访者的回答是“中国”。
  “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主要发生在高端产业中的高端技术环节。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很难具备作为‘世界工厂’的条件,难有替代者承接如此大规模的转移”。从人力资本总量看,我国在未来10年中仍占绝对优势。“如果将2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与人均受教育年限乘积作为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总量,那么,2010年,在‘新钻11国’(指成长潜力仅次于‘金砖国家’的11个新兴市场,包括巴基斯坦、埃及等),加上印度、中国这13个国家中,中国人力资本总量所占比重超过50%,2020年仍占45%左右”。劳动力素质加快提高,裴长洪将此视作中国的“第二次人口红利”。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看来,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被削弱,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三大优势没有变”。
  “首先,中国有迅速扩大的市场。201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0万亿元,2008年只有10万亿元,5年翻了一番,这在国际上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中国的消费市场还将继续扩大”。王志乐说。
  其次,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但劳动力的素质近些年来明显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性价比”在国际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尽管制造业向东盟转移的风声劲吹,但首先转移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制鞋、服装。王志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从不少大型跨国公司处得到的消息是,他们还是考虑扩大在中国的投资。
  2010至2012年,GE在中国追加20 亿美元投资,集中于创新和战略合作。GE高层在不同场合均表示,中国是GE未来最大的市场。“其他劳动力输出国家的人力成本往往比中国低30%”,GE公司副董事长约翰·赖斯说,但是其他问题会抵消掉这部分差价,特别是很多国家缺乏可靠的供应链。
  “可靠的供应链”,是王志乐口中中国制造业的第三大优势。“现代工业制造都是分工合作的,需要大量的配套商,比如汽车产业就很典型。中国近年来成功建立起了世界上相对很有优势的产业配套体系。包括越南在内的一些东盟国家还不具备”。王志乐说。
 ------------------------------------------------
  免责声明:文章摘自网络、本网站不承担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13年03月产品推广:可控硅-晶闸管→浏览下载 MOS-场效应管→浏览下载 肖特基整流二极管→浏览下载
 ------------------------------------------------  
来源-中国可控硅信息中心   打印 打印该页
相关资讯
·美国芯片业9大组织强烈抗议对华出口 (4-8)
·广东公牛与慈溪公牛不正当竞争案二审结果 (10-21)
·2017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十大事件 (1-2)
·欧洲12国查获100万中国进口仿冒半导体元件 (7-6)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家底” (4-5)
·全球抢OLED市场,三星仍将称霸2年 (3-6)

 
最新资讯
暂无资讯

热门资讯
·著名半导体厂家网址
·MCR8SN 高灵敏度单向可控硅
·Richtek-台湾立琦科技
·有关ST,PHILIPS等公司无
·双向可控硅的命名
·C106D-HC106D-单向可
·BTA41-1200B特制高压双
·Z0405MF-双向可控硅
·BT136S-600D贴片双向可
·可控硅元件的符号说明
·可控硅元件的电压说明
·MCR22-8 单向可控硅
·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BT137S-600E贴片双向可
·三象限与四象限有何区别?
·怎样判别二极管的极性
·BT151S-500R贴片可控硅
·BTA100-1200B
·X0605MA全新原装ST产品
·BT136-600E 全新供应
·Micron-镁光科技
·ASE-台湾日月光半导体
·单向可控硅的命名
·40A三端双向可控硅电压可提升至
·BT138X-600F全塑封可控
·可控硅的应用原则
·世界上通用的可控硅型号
·BT136S-600E SMD
·Mikron-俄罗斯芯片厂商-米
·参加阿里巴巴竞价历史记录

Copyright ©2003-  KKG.com.cn  Tel:(86)-755-27832599278324992995508029955090FAX: 27801767

 浩海电子 可控硅 二极管 三极管 三极管 单向可控硅 双向可控硅
技术支持:爱学海iXueHai.cn 粤ICP备10237964号-1 中国企业官网大联盟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