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详细内容

八核手机是朵什么奇葩?

(2013-1-23 10:42:25)  1152人次浏览
 
     手机硬件军备竞赛并未随着2012年的过去而停歇,相反大有愈演愈烈的架势,三星新年伊始就发布了所谓的八核手机处理器,引来无数赞叹的同时也招致了不少质疑,“伪八核”的说法甚嚣尘上。就此问题,大可乐手机创始人丁秀洪也发表了的一番看法:
  四核智能手机将在今年成为主流似乎已经没有悬念,对于手机是否需要更高的核心处理能力,业界早前一直表现得非常谨慎。1月10日,当三星在CES2013消费电子展上发布了传说中的八核移动处理器之后,业界再次被沸腾了。
  八核手机真的要来了吗?从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对于仍处于战国时代的CPU平台来说,八核或者更高主频的芯片出现不过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这一次被三星领先了。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一直是三星的惯常打法——趁业界还在踟蹰犹豫之时,携全产业链优势集中力量重拳出击从而取得领先优势。上一次的经典案例是2011年9月三星Galaxy Note的推出,这款产品不仅开创了大尺寸手机市场,还将三星推上了Android阵营的头把交椅。
  悬念是,三星引导的八核手机还能复现当初Note一出潮领江湖的盛况么?从目前来看,三星挑起的八核大战将旷日持久,Note效应很难复现。
  首先,三星八核产品采用的方案并未获得业界广泛认可。先来看看这颗八核奇葩:公开资料显示,这款名叫Exynos 5 Octa的处理器采用28nm制程,基于ARM的big.LITTLE解决方案,包含了两个四核芯片,分别为1.8GHz的Cortex-A15架构处理器和1.2GHz的Cortex-A7构架处理器。
  尽管三星官方宣称big.LITTLE架构允许高性能和低性能内核配合工作,性能较强的Cortex-A15架构核心用来处理游戏或视频等高负荷的任务,而性能功耗比很高的Cortex-A7构架四核处理器则负责文本、电子邮件等负荷相对较低的任务,但这样一个“4+4=8”的方案显然难以得到大佬们的一致认同。
  高通CEO保罗•雅各布就站出来公开表示三星的八核不过是一个“宣传噱头”,并称“三星八核芯片中的四个新型ARM核并没有针对移动终端进行很好的优化,所以功耗很高,因此他们需要更小的核来帮助做终端的功耗管理”。考虑到目前各大平台针对ARM Cortex-A15架构核心的优化都尚不成熟——尽管Nvidia T4宣称采用A15架构,但因功耗等原因目前尚未有相应终端支持——有网友猜测三星八核中的Cortex-A15架构核心很可能只是个摆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处于冬眠状态,否则会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手机烤的发烫,将电量耗光。没有A15,三星八核的实际处理能力仅相当于MTK刚刚发布的基于Cortex-A7构架的四核处理器MT6589。
  其次,三星CPU的平台优势并不明显,产业链支持度有待完善。与三星屏幕领先业界的江湖地位相比,三星CPU的江湖地位要弱势很多。长期以来,三星的CPU仅供自身品牌手机使用,不管是成熟度还是开放性,相比竞争对手高通、MTK、Nvidia乃至英特尔等,对于终端、应用等产业链的支持,都难有优势。
  再次,核战赚钱效应并不明显。在过去的一年里,手机的CPU直接跨越了单核、双核两个阶段,核战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朝鲜半岛危机——伴随着智能手机销售量的迅猛增长,库存、亏损、裁员、梦游的恶魇,一直缠绕着众多手机巨头。即便是三星八核发布后扬言将快速跟进的几家国产厂商,也都不同程度面临库存积压和亏损的巨大压力。在外界看来,在国产四核才刚刚启动之际,这些厂商表态跟进八核,更多是一种借势传播的公关噱头。
  最后,从四核到八核的升级,消费者感知恐怕并不明显。在Galaxy Note推出之前,Android阵营的老大是HTC,最潮的手机iPhone 4的屏幕是3.5寸,互联网手机新军小米是4寸,业界也普遍认为“手机屏幕达到4.3寸时,80%的老百姓会不认可”。当三星宣布Galaxy Note的屏幕为5.3寸时,业界嘘声一片,诸如单手操作不便、不好随身携带之类看似充分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批评不绝于耳,但大屏幕带来的视觉体验,最终还是让Note的销量迅速越过了千万台大关。从四核升级到八核,除了少数非常占用CPU的网络游戏或视频,消费者能感知的体验上的飞跃并不会很明显。前几天拜访MTK中国区相关高层,其也对核战表示担忧,数字的叠加并不会带来真正的用户体验提升。相反,同样是三星在CES上展出的柔性屏幕,相信对消费者的感官触动会更大。
  当然,从营销角度看,三星此时推出八核芯片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在主要厂商都还在拼抢四核之际,三星领先业界发布八核,确实足够吸引眼球,不仅能够提升三星处理器的知名度,对于将要今年要发布的两款重量级产品S4和Note3,八核芯片都留足了悬念。
  可以肯定的是,尽管都对三星的八核多有诟病,但高通、MTK、NVIDIA、Intel等都不会闲着,核战在2013仍会继续,残酷依旧!
 ------------------------------------------------
  免责声明:文章摘自网络、本网站不承担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13年01月产品推广:可控硅-晶闸管→浏览下载 MOS-场效应管→浏览下载 肖特基整流二极管→浏览下载
 ------------------------------------------------  
来源-中国可控硅信息中心   打印 打印该页
相关资讯
·2021年全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将增长约18% (8-26)
·缺芯潮调查:交货期长过孕期 (2-8)
·国产电子元器件替代迎来机遇 (2-1)
·RECOM推出60W的AC/DC电源 (6-11)
·Diodes推出微型车用MOSFET (4-24)
·英飞凌推出250KW光伏发电解决方案 (4-21)

 
最新资讯
暂无资讯

热门资讯
·2024主打产品目录选型
·MCR8SN 高灵敏度单向可控硅
·Richtek-台湾立琦科技
·双向可控硅的命名
·有关ST,PHILIPS等公司无
·C106D-HC106D-单向可
·Z0405MF-双向可控硅
·BTA41-1200B特制高压双
·BT136S-600D贴片双向可
·可控硅元件的符号说明
·MCR22-8 单向可控硅
·可控硅元件的电压说明
·场效应管的基础知识
·BT137S-600E贴片双向可
·三象限与四象限有何区别?
·怎样判别二极管的极性
·BT151S-500R贴片可控硅
·BTA100-1200B
·X0605MA全新原装ST产品
·BT136-600E 全新供应
·ASE-台湾日月光半导体
·Micron-镁光科技
·单向可控硅的命名
·40A三端双向可控硅电压可提升至
·可控硅的应用原则
·BT138X-600F全塑封可控
·Mikron-俄罗斯芯片厂商-米
·世界上通用的可控硅型号
·BT136S-600E SMD
·参加阿里巴巴竞价历史记录

Copyright ©2003-  KKG.com.cn  Tel:(86)-755-27832599278324992995508029955090FAX: 27801767

 浩海电子 可控硅 二极管 三极管 三极管 单向可控硅 双向可控硅
技术支持:爱学海iXueHai.cn 粤ICP备10237964号-1 中国企业官网大联盟 

访问统计: